中文 | ENG

[Nanfang Daily] New Analects of Confucius: Growing: Learning, Thinking and Practicing

   

 
    醒世恒言
    学有度,思无界,行有疆。
    在“学”传统文化的同时,一定要有所“思”,最后在“行”的道路上有所为有所不为。
    农业文明时代是学而优则仕的时代,是背会的;经过工业革命走向商业文明的今天,体会的时代到来了。我提出一个观点:学有度,思无界,行有疆。
    无论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还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或者再具象到一个企业的文化,都要“文而化之”,无文象不生,无文脉不传;无文象无体,无文脉无魂。“文而化之”就是一个“学、思、行”的过程,学是背会与传承文化,思是体会与裂变文化,行是发展与创新文化。
    在成长学、思、行之中,有形的文化催生着无形的文化,无形的文化又引领着有形的文化。经济的文化是有形的,心灵的文化是无形的。有形的经济文化成就了我们的物质文明,无形的心灵文化成就了我们的精神文明。有形的文化驱使我们脚步持续向前,无形的文化升腾我们心灵新的希望。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博学笃志,切问而近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行则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的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只因我们懂得生命因体验与躬行而延伸,所以我们从背会知识到体会知识,从掌握知识到掌握智慧,从系统理论到系统理念。
    学有度,思无界,行有疆,当我们的身心游刃在有形与无形的文化之间,让心灵跟上脚步,让脚步等等心灵,方能踩出抑扬顿挫的美妙节拍。
    警世通鉴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中庸》所说的求诚过程;南宋大学者朱熹在主持白鹿洞书院时,将它纳入白鹿洞书院学规,作为治学之序。在这个序列中,“学、思、行”贯穿其中,层层递进。
    成长就是一个“学、思、行”的过程——因学而知,因思而辨,因行而成;人生也是一个“学、思、行”的过程——因学而成长,因思而成熟,因行而成功。
    学,是成长的条件,也是人生的基石。“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是说不学习就不会成才,而要学习则必先立志。学海无涯,学无止境,特别是信息时代、知识爆炸的今天,知识的海洋如海啸般涌来,让人无从下海,难以捕捞。“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因而,立志学习,便不仅仅是为学而发愤,更应该体现在学有目标,学以致用。
    刘伯温在《郁离子》里讲,常羊向屠龙子朱学习射箭,屠龙子朱要他先理解射箭的道理,就给他讲了一个小故事,说楚王在云梦打猎,让掌管狩猎的官员把禽兽赶出来,以便射杀它们。禽兽相继跑出来——鹿在楚王的左边,麋在楚王的右边。楚王拉弓要射时,又见天鹅从猎旗边拂过,翅膀犹如一片垂云。楚王箭在弦上,却不知该射哪个目标。这时候,神箭手养由基向前进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我们所说的学习也是这个道理——贪心不足,就会四面出击;目标太多,反而无的放矢。正如文化学者余秋雨所说,读书“必须自设禁区,否则将是时间的浪费、生命的破碎,从一生的孜孜不倦走向一生的无所作为”。
    既然学习已不像孔圣人时代的“不亦说乎”,那么就必须讲求学习方法,做到学以致用,事半功倍。要从要我学,走向我要学;从背会,走向体会;从有形的书本,走向无形的书本;从有围墙的教育,走向无围墙的教育;从传承知识,走向裂变知识;从举一反三,走向创新创造。
    思,是成熟的结晶,也是人生的智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行则殆”。学而不思,困惑将会挥之不去;行而不思,危险将在不远处等候,所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思是上天入地的探索,思是解疑释惑的悟道,思是运筹帷幄的谋略,思是发奋创新的源泉,思是人生路上闪亮的灯塔,引领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成为事业与人生立于不败之地的智力支持和动力保障。
    学有度,行有疆,唯思无界。“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眼睛可以到达;眼睛不能到达的地方,心梦可以到达”。古往今来,多少科学发明源于思,多少文化创造源于思,多少宏图伟业源于思——没有诸子百家的学术之思,国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没有司马迁的春秋之思,历史将留下一片空白;没有爱迪生的科学之思,人类将长时间在黑暗中摸索;没有邓小平的改革之思,中国将长时间在贫穷中挣扎……秉持智慧的火炬前行,虽长夜而不黑暗;乘着思想的翅膀飞翔,虽万里而不遥远。思,让平凡的人变得勇敢,让勇敢的人变得智慧,让智慧的人变得优秀,让优秀的人变得卓越。
    行,是成功的桥梁,也是人生的价值。“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行是行之以躬,是检验所学的实践;行是脚踏实地,是建功立业的奋斗;行是开拓进取,是创新创造的壮举;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人生目标的抵达。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没有行,再好的学问也无用武之地;没有行,再好的思想也像空中楼阁;没有行,再好的计划也是纸上谈兵。
    清代学者彭端淑在《为学》中说,四川边远地区有两个贫富悬殊的和尚,都想到南海去。富和尚几年间一直打算雇船,顺江而下直达南海,却始终没有成行;而穷和尚凭着一个盛水的瓶和一只化斋的钵,步行到达了南海,并顺利返回。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非知之艰,行之惟艰。”这并不是因为行有多么高不可攀,而是因为缺乏迈开双腿的决心、脚踏实地的耐心和不到长城非好汉的信心。我生有涯,人生苦短,趁着今日,迈步向前,朝着既定的目标出发,做一个轻装上阵的穷和尚,去做自己喜欢做、能够做和应该做的事情,以追求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学有度,思无界,行有疆。三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互相作用的统一过程。我们把它们分开来讲,只是为了表达的方便,并不是要把它们割裂开来。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次循环的内容,都进行到了更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行知统一观。
    “学、思、行”,一个成长的必然过程,一条人生的必由之路。
    PK古今
    孔子: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荀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朱熹: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杨时:不思故有惑,不求故无得,不问故莫知。
    陶行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拍案惊奇
    成长就是一个“学、思、行”的过程——因学而知,因思而辨,因行而成;人生也是一个“学、思、行”的过程——因学而成长,因思而成熟,因行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