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

[XKB] The Law of Talent Cultivation Should Be Emphasized without Excessive “Pour”

 

国学的内容能适合所有人吗?如何能将国学的文化潜力完全释放出去呢?一个小学生,对国学的理解力很微弱,许多家长总想着早一点让孩子理解国学,甚至是国学精髓,殊不知在这一个成长阶段,最基本的应是培养其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文化潜力的释放,关键是要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本期“名人堂”特邀严介和先生,谈谈他对国学教育的理解。

pk古今

★老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歌德 太阳是自由的,但这个自由来自它顺从自己的运行轨道;飞鸟也是自由的,因为它只想展翅于蓝天,而从不奢望遨游大海。

★埃斯库曼斯 非但不能强制自然,还要服从自然。

★诺曼·卡曾斯 我们违背大自然的结果是,我们破坏了自然景观的美,自然动态的美和天籁的美。

★费尔巴哈 理论所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实践将为你解决。

拍案惊奇

国学,必须要有选择性地学,而且要有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醒世恒言

不要轻易让小孩学国学;传统国学三分之一是有用的,三分之一是没用的,三分之一可能有了作用。

严氏正义

要问山多高,请问过来人

一流的企业做文化、做标准;二流的企业做品牌、做资本;三流的企业做项目、做产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这样的,文化是根,没有文化的国家、民族,也是很苍白的。

国学是对弱势群体讲的,对强势群体讲是个伤害。文化潜力的释放,关键是要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在当今的中国三分之一有用,三分之一没用,还有三分之一是负作用。我们的传统文化,真正传承只有三分之一,创新三分之一,我们无中生有的创造三分之一。

我们将三分之一“有用”的原汁原味地传承下来;还有三分之一要经过裂变,触类旁通,融会贯通,有所为有所不为,使其变得厚重、丰满;其余三分之一则需无中生有,靠我们创新创造。年轻人最好不要过多地学国学,学了也白学,浪费了时间;寻找一个好的平台,是更好的成功。如果学佛的话,我建议在四十岁以后再学。

实践出真知,要问山多高,请问过来人。儒家、佛家、道家,雅俗共赏应该服从“雅俗共尝”。

警世通鉴

不符合客观规律,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沧海桑田、四季更替、斗转星移、万物作息,其中蕴含着特有的运行方式。它不可更改、不可逆转。在老子看来,这些客观的运行规律都是“道”。从古到今,青天白日,朗朗乾坤,无处不是清脆的回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黄帝内经》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孔子《论语》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说明人的身心发育也是遵循客观规律的,它们循序而进,不可逾越。

反过来看,为了小孩不“输在起跑线上”,有些家长不管孩子有没有天赋就立志要让孩子成为音乐达人、体育健将、画家,逼迫孩子进入各种培训班;小学生国学热也令家长趋之若鹜。不可否认,泱泱大国五千年文明,留下了博大精深、枝繁叶茂的传统文化,但其中不乏有内容晦涩生硬,乃至理法不合时宜,甚至价值取向偏歧的问题。

小学主要培养其学习兴趣和习惯

一个小学生,对国学的理解力很微弱。许多家长总想着早一点让孩子理解国学,甚至是国学精髓。殊不知在这一个成长阶段,最基本的应是培养其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这时孩子对国学的所谓理解都是教师和家长对国学理解的翻版。10岁左右的年龄正是其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年龄,而国学会对其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初步的影响。

这样的家长不是真正站在客观的角度去分析,哪些是可以给孩子学的,哪些又是避免孩子在这个年龄学的,而是盲目误导。这种人为促使孩子跳跃式成长,揠苗助长的学习方式何其多,为什么中国“神童”多而天才少?盖源于此。

学国学,只能选择学那些和现代社会的逻辑相近的部分。从学术上讲,儒家思想利弊鲜明,但如果没有深厚的历史和哲学背景,学儒家则易流于一知半解;道家学习更应慎重,此种精髓不是普通人随便可以领悟的,经历不足智慧一般的人容易走向虚无主义;如学先秦其他名家阴阳家等,还不如学西方的逻辑学。艺术方面,唐诗可以,宋词容易矫情;先秦以前的诗歌不错,没有太多后世的王霸思想和老气横秋;年龄小学佛学,容易变得消极逃避,道家又容易倾向追求法术,佛道大家讲究学佛学道,一定要懂其理再学其法,如果在不懂道理的前提下学,很容易走火入魔。

顺应自然才能把孩子培养成才

《庄子》中有一则“鲁王养鸟”的故事:“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鲁王以为神鸟下凡,让宫廷乐队为海鸟演奏宫廷乐曲,让御膳房为海鸟摆下丰盛的酒席。结果海鸟悲恐惊慌,三日而死。鲁侯用最尊荣的方式款待海鸟,爱鸟之心不可谓不深,但他不是根据鸟的习性,而是根据自己的爱好来养鸟,如果不符合客观规律,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如果孩子一定要学国学,则必须先要做一些历史书籍和知识的储备,了解各家传统哲学思想的形成背景后,再进行全面学习。这样做的意义在于孩子能辩证地对其利弊进行甄别。中国的小学教育更应该注重“授其渔”而不是急着“授其鱼”,培养独立判断能力是学习国学的前提。

孩子不能过早学国学,追根溯源,就是尊重事物成长的客观规律。“神童”只是一颗良种,能否结成硕果,关键靠培育。人才的培养有其自身的规律,任何过度的“灌浇”无异于揠苗助长。万事欲速则不达,只有顺应自然,不急不躁,脚踏实地,才能真正把孩子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