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

[XKB] The Best Book For Reading Is Life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俗语有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生活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它教会我们享受成功,接受失败,应对挑战,承担痛苦,分享快乐……但生活一开始,并不是每个人都懂得这个道理,我们也需要慢慢去习惯。本期“名人堂”特邀严介和先生,与我们谈论生活这个最好的老师。

醒世恒言

唯有生活才是永恒的老师。

PK古今

韩愈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陆游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歌德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

伏契克 生活里是没有旁观者的。

卢梭 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的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拍案惊奇

最好的读书就是读懂生活。

严氏正义

唯有生活才是永恒的老师。 学位、文凭,都是沧海一粟,冰山一角;唐诗宋词成为千古绝唱,都源于作者颠沛流离的经历。

古今中外,在悠久的人类历史长河中,英雄伟人、功成名就者犹如恒河之沙不可胜数,时空、经历、功业各有千秋,难有雷同,但我们依稀可以看到他们共同的品质:方正、柔忍——以致不管命运为其安排的风云变幻与世事跌宕如何不公,他们都如老练的航海者在风口浪尖上扬帆奋进,在暗流汹涌、暗礁错综间进退自如,最终抵达成功的彼岸。

人生如海,它偏爱这些百折不挠者,它用风浪与挫折磨砺他们,然后把彼岸的鲜花放入他们的怀中;

人生如海,它鄙视那些畏缩不前的懦夫、横冲蛮闯的野汉,把他们的希望吞没在一抹色彩斑斓的泡影里,让他们用画出的大饼填塞自己饥饿的肚皮。

生存与毁灭、成功与失败原本一线之隔,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做人的脊梁是品质:方毅与刚勇。

对一个品质上有缺陷的人来说,往往什么事都能做,但却做不到条理、节制和坚持。在人生的任何阶段,不论公私、进退、屈伸、成败、荣辱乃至生死,从不做有损于人格的事,始终坚守做人之本,保持气吞山河的魄力,挺直砥柱般的脊梁,支撑起一片希望与明媚的天空,这才是成功者的基质。

成功的手段是智慧:柔忍与圆通。

西哲苏格拉底总是笑眯眯地倾听别人对其演讲提出的质疑,这就是柔忍与圆通的典范。当然促使他如此豁达的根源在于他的力量:既然胜券在握,那么接受挫折与嘲弄便犹如接受新的荣誉。

朋友,让我们共同崇尚:唯有生活才是永恒的老师;助人为愉、闻过则悦才是成才、成功的必备品行。

警世通鉴

只有投身到生活里去,才能感悟出其中的一小部分真谛

“生活老人”,皓首苍颜,但又青春勃发;纯朴的称谓饱含着博大宽宏的历史,历久弥新的智慧。习惯性地,我们失去了从生活这座宝藏中攫取珍宝的欲望,我们从书本径直跨越到功名与财富,却无暇或不屑审视蕴含着芸芸浩荡的苍生与钟灵毓秀的山水的生活之海。

我常说:“中国有史以来能够阐述最好的哲学理念,写出最好的哲学书的人,都是无师之‘师’,而不是无师之徒。他没有‘师’,还有什么资格成‘徒’呢?他只有成无师之‘师’,那就成‘师’了。这些,都是从生活中来。”

康熙八岁继皇帝位,后成历史上文治武功的皇帝。不可否认他有优异的天赋,但这和他边学边干边成长的环境也不无关系。身处勾心斗角、外忧内患的环境,他历练出了史上少有的博学多才和浩荡恢宏的大智慧。

智慧从生活实践思考中来

中央电视台《对话》曾做过一期节目,邀请中美两国即将进入大学的高中生参与。其中,美国的12名高中生都是美国总统奖的获得者,国内的高中生也是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等著名大学录取的优秀学生。在价值取向的考察中,主持人分别给出了智慧、权力、真理、金钱和美的选项,美国选手几乎惊人一致地选择了智慧和真理。他们这样解释,如果我拥有智慧,掌握了真理,相应我就会拥有财富和其他东西。而中国学生除了有一个选择了“美”外,没有一个选择智慧和真理,有的选择了“财富”,有的选择了“权力”。功名利禄蒙住了智慧真理的眼睛。

中国学生直奔权力和财富,忽视了如何实现的过程。当今社会,任何成功都需要智慧,智慧是什么?“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要自知又要知人,而自知知人单纯从书本学习中是得不到的,需要从生活、社会、实践思考中来。浸淫书本和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眼光的短视和视角的狭隘,这个测试结果不得不说是传统课堂教育模式产生的影响。汤米·海尔斯丹在《投降的勇气》中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只有投身到生活里去,才能感悟出其中的一小部分真谛。”

我们可以从生活中学到所有

我常讲,思考是学习,行动更是学习。读书要崇尚适度,从“要我学”,尽快地走向“我要学”。最好的读书就是读懂生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形的书本的读书已经过去了,无形的书本的读书已经到来。思考重于读书,行动又重于思考。有围墙的教育已经过去了,无围墙的教育已经到来。

我小时候在家庭教育中已经熟读《四书》、《五经》、《道德经》,但那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仅仅是停留在感性阶段,并没有上升到理性。但是在随后三十年的官商学生涯的思考和实践中,感性逐渐上升到了理性。从26岁走出校园后,我一不读书、二不看报、三不上网。我到各地讲座,擅长运用自己的语言,有传承更有创新创造,每次演讲,都是掌声不断。

1937年,现代画家林风眠避难重庆,他在土墙黄泥地的一间军政仓库一住七年,屋中仅有的物件——木桌、菜刀、砧板、油瓶堂列于画纸毛笔之侧,他在此作画、生炉烧饭、洗衣打扫。也是在这里,他创造出了独树一帜的“风眠体”画风。这段经历之后,他感慨地说:“在北京和杭州当了几十年校长、住洋房、乘私人轿车、身上的一点人气几乎被耗光了。你必须真正生活着,才能体验中国几万万人的生活,身上才能有真正的人味。首先是‘人’,彻底‘人’化了,你才有真正的生命活力。”

一个人生命的质地源于健全的人格,超脱的智慧;而非靠单纯的分数、理论、高智商。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小到生活中的一草一木,我们皆可从中收获;大到经济、社会、自然、宇宙,我们皆可因之所得。使我们有所得所获者,皆可为师长。我们可以从生活中学到所有。